日立ZX360H-5A Pro
如:仲尼曰:于人不信其所贵,而信其所贱。
程元敏指出:(《异义》)分别今文说、古文说,而案断多取古文说,是显然与《白虎通》——官书雠立。二、一统的雄心:《五经异义》的经学特点《异义》为许慎早年所作,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经学著作。
《说文》共有540部,540是9×6×10的结果。其次,《白虎通》对各家经说异义加以裁断,以今文经说为主,兼采古文。可以说,许慎经学体现出小学与经学的统一性,对它的深入理解,也意味着对小学与经学既有研究模式的突破。无论《异义》中的经学裁断,还是《说文》中的形训正名、以字正经,亦或是许慎建构贯通天地人的经学秩序,都有《白虎通》挥之不去的影子。【38】这既是画卦取象之法,也是汉字取象的基本机制。
跳出对立式的学术思维,我们看到,许慎的学术气魄不在于对今文经学的全面抗衡,而在以士人之身担当经学一统的文化使命。这种带有革命性的正名转型,延续了《异义》的经学理想——无论是对今文经学的挑战,还是对经学秩序的重构,《说文》也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。但儒家之学长期以来被儒生们作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,读儒书者虽多,而做儒家心性修养工夫者甚少。
儒家心性说的第二个层次,是《大学》里的明德。王阳明天泉证道偈后两句云: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主要靠合格禅师随机示导,惠能叫做随方解缚,就是随学禅者的根器、时机,帮助他解开所有自我缠缚的绳子。中国佛教也有与孟子、王阳明的良知相近的说法,禅宗菏泽神会一系,以知为心性,说心体灵灵不昧、了了常知,谓之灵知、灵寂之知。
儒学,是为统治者所利用以教化民众的一种政治哲学、政治伦理学,不是一种追求超越世间的宗教。但形神俱妙及光蕴身的成就,条件极其严格,自古以来具足诸缘修习成功者寥寥无几。
须通过明明德的工夫,把它们发扬光大,皆扩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,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。但此知既非缘境分别、见闻觉知之识,亦非诸佛照体了达之智,指一种纯粹的、不与所知相杂的能知之性,是一切众生普遍本具的,与王阳明所说为心之虚灵明觉、昭明灵觉之良知,颇为相近。荀子强调知之不若行之。最初达摩禅藉教悟宗,在理解如来藏学理论、确信含生同一真性的基础上,以教义调心,令与真如相应,以佛法中道持心,犹如墙壁直立,不偏倒于有、无等戏论及佛与众生等二元分别,叫做壁观,即是修经中所言系缘法界的一行三昧,而得以顿悟的关键,仍在禅师的随机示导。
儒家的道德信条,建立于人性论的基础之上。因为修观、参禅是在心灵深处做非常细微的工夫,气不足、心不定,就难得开悟,比喻为被风吹动的灯焰,难以照烛黑暗。养生也是这样,中医讲健康的关键是保持生理上的阴阳平衡,叫做阴平阳秘。但也有些道教修炼者实际参学于禅师门下,如南宗祖师张伯端,先修钟吕内丹,后来师事当时云门宗下雪窦重显禅师学禅,写了几十首禅宗诗偈,附于其著名丹书《悟真篇》之后。
据庄子讲,古代的帝王首领,都是修炼成就的得道者,伏羲、女娲、黄帝等都是,他们经过修道,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、圣者,才被拥戴为首领。剃发披袈裟的专业僧尼可以修,官场、商场、文场中人,工农兵商,男女老少,无人不可修。
右边是一个人的头,是个首字,大篆首字,是睁大眼睛的人头,头上有三道弯曲的线,意味着人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智慧,这种智慧可以指引我们达到目的地,就是道。《易经》是用来占卜算卦的,古代的卜筮,是用龟甲或蓍草,向神明祈祷。
《乐育堂语录》说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,不着色,不着空,空色两忘,久之虚无二字亦用不着,此即庄子所谓上神乘光。《真诠》称为忘精神而超生之道,只管虚极静至,精自然化气,气自然化神,神自然还虚,乃了性而自了命、举上而兼下者。《坛经》载:禅宗六祖惠能从黄梅五祖弘忍处得衣法后,奉命南行,其师兄慧明知晓后追赶六祖,请求传法,六祖乃云:汝既为法而来,可屏息诸缘,勿生一念。打坐的人不难体会,当达到十分静定时,闭起眼睛会看见光,先是微弱的白光,随着静定的深入,光会越来越亮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不仅佛教心性说是瑜伽,即儒家的心性说,也是一种瑜伽,是应用于身心修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。
明心见性一法,足以治疗所有的心理疾病,优化心理素质,也是进入正定最直接快速的门径。有分,意为存在的一部分,部派佛学以它为经常如此、从此产生一切心理活动的心体,后来大乘唯识学说它是心体阿赖耶识的原始说法。
其所认之纯粹存在,在佛法看来是典型的俱生我见、根本无明。若论对自心佛性(惠能谓之自性)功德的界定,以《坛经》惠能偈自性具三身,发明成四智一语,概括得最为简要。
自唐宋以来,各家都在讲三教的和谐,最后导致三教归一、三教合一。元神、元气、元精,都是先天之物,为炼丹的药物。
大乘如来藏系特以心性为教义的核心,以如实知见自心、明心见性为解脱成佛之要,明心见性的方法,是修习止观,如实观心。而儒家从不讲长生不死、成仙,认为那是不实在的,不去追求。汉传佛教承印度大乘佛教如来藏一系学说,特别注重心性,自与中国本土文化注重心性的传统有关。第四,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天台宗慧思大师早就称未念时的心为自性清净心,又说即是无始无明。无意识的妄念,就唯识学来讲,主要是第七末那识的俱生身见、俱生我法二执。
宋代以前的修道者,大多修到炼气化神完成,能出阳神,就算成仙。然后专注这禅相,便可以逐步深入正定。
《中庸》和王阳明的心性论,正好跟印度佛教部派佛学的心性论一致。关于三教的同源一致之点,儒释道三教中人几乎共同归结于心性,认为三教之学皆以这个问题为核心。
管理情绪,是中西医学、心理学都很重视的大问题,也有不少管理情绪、消除负面情绪的技术。道教中人多修中品丹法,这是道教传统的修炼之道。伏羲和女娲大约是六千多年前的人,那时候中国还是原始社会,当时的人跟动物差不了多少,怎么能有这么高的智慧,发明出这么高明的符号呢?伏羲和女娲的智慧,远远超过当时的地球人。这应是禅宗在南宋中期以后衰落的主要原因。
道从伏羲、女娲以来一代代相传,一直传到春秋时代,这个代代相传的道,可以用《易传》中的一句话概括之,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,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阴阳。每天做明明德的工夫,最终进步到止于至善——达到善的极点,把自己本性中善的、光明的一面发挥到最高的道德境界。
当时诸家对人性的讨论,有三种主张,儒家孟子主张性善,这种观点现在看来也不无问题,初生小儿大概没有四端,他一点儿也不仁慈,嫉妒心却非常明显,没有人教就会发脾气,也不知道报恩,不知道羞耻,他把屎拉得满床都是,一点不知道脏,不知道害羞,还得意得手舞足蹈。第二重关,见人无我,悟涅槃妙心,然若不进一步向上参修,可能会堕于小乘。
舍还相当于现在所谓的放下、放松,指非常放松、没有任何负担的一种心理状态,佛教认为这是很好的心理状态。感叹当时的禅师多数不够格。